青少年習練太極拳的益處
一提起打太極拳,有許多年輕人會不屑一顧地說:“那是公園里那些沒事干的老年人干的事”。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年輕時拼命掙錢,年老時拼錢保命。’’我覺得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鍛煉身體,應從小開始。 前不久,北京市體育局提出,體育生活化,就是指把體育健身活動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成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生活基本要素。換而言之,就是把體育運動當成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形成一種習慣,這也是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全民健身,勢在必行。
下面主要談一下青少年的健康問題及解決辦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文件中強調,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文件中指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
是啊,少年強,則國強!
但是,當前我國青少年的健康狀況卻令人堪憂。從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這些年做的調查來看,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成發育指標在持續增長;另一方面,青少年的體能素質卻沒有相應提高。從1985年開始,我國進行了6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最近20多年,青少年體能素質在持續下降,其中包括學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都在持續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長了一倍;眼睛近視的比例更不容樂觀,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達到76%,大學生甚至高達83%。教育部對7-22歲城鄉男女學生進行的體質健康監測也顯示,與幾年前相比,我國學生除50米跑成績略有提高外,其他各方面素質自2000年以來繼續下降。在廣州閉幕的2008年奧林匹克科學大會上,一個名為《中國大學生健康與生活行為調查報告研究》的專題報告引起了國內外體育教育專家的關注。這份調查報告顯示,65.68%的中國大學生“感到運動不足”,而這種“運動不足”將會直接影響他們的生命活力。沒有體力支撐的所謂素質,恐怕只能是空中樓閣。
與青少年身體“硬件”下滑相伴隨而來的是他們道德、情操等“軟件”的退化。近年在北京友誼醫院心理門診就診的中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為學習壓力大;偏執、敵對、自以為是、認為他人不可信;人際關系緊張,總感到別人對自己不友善;抑郁,對學業、前途、未來不抱希望,精神苦悶、情緒低落;焦慮、心里煩躁不安;適應能力差,對新的環境和生活不適應,不習慣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不喜歡學校的活動;情緒忽高忽低不穩定;心理不平衡,當他人比自己強或獲得了高于自己的榮譽后,總感到不平等等。
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尚德輕力”“重智輕體”等觀念的延續,生活水平的提高、營養水平的改善、家用電器的增多與體育鍛煉時間的不足,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的加大,信息技術的發展等等原因,使他們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降低,或許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仍在不斷透支自己的青春和精力直到精疲力竭。
上述現實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孩子們如此的身體狀態,還不能使他們堅強立
足,這種現狀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勢必影響小到家庭的幸福和諧,大到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敗。為此,許多家長以及社會各屆發出了“救救孩子們”的呼喊,教育領域發出了給孩子們“減負”的號召,但許多教育學專家、學者們認為,要使孩子們真正的強大起來,則必須采取根本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參加科學的體育運動,并且他們一致認為這項體育運動非太極拳莫屬。
現在,我們不妨看看有幾位偉人有何高見:
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為太極拳書題詞曰:“可以御侮,可以衛生,愿以此有百利而無一害之國粹為四百兆同胞之典型。”
1959年,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會見日本友人時說:“太極拳是中國的一種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充滿哲理,與中國傳統醫學有著血緣關系。學太極拳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可以強身健體,可以防身自衛,也可陶冶情操,是一種美的享受,可能給人的生活帶來無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壽。”
1960年,偉人毛主席為增強人民體質,提倡“打太極拳。”
1978年,敬愛的鄧小平先生為日本友人題詞“太極拳好。”
溫家寶總理出訪日本時,晨練太極拳。
幾代偉人高瞻遠矚,在偽科學混雜于科學之間,撥開迷障,為提高全民族體質,行健康于大道,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通途,也只有太極拳獲此殊榮。
前中國武術院院長徐才先生幾年前曾在一篇文章中也說過,“太極拳是未來體育的一束熠熠新光。”
真正的太極拳是集儒家存心養性,內圣外王,釋家明心見性,成菩薩、佛的果位、道家煉心見性,修真成仙,醫家治病救人,頤養天年、武家保家衛國,克敵御辱之大成的,她沉淀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無限魅力和大智慧,底蘊深厚,博大精深,無論用于養生還是技擊都會令人嘆為觀止!
拳起于易,理成于醫。中國傳統哲學認為:“陰包藏著生命活動機能的物質基礎,在體內而使外;陽是人的有機體物質的功能,在體外而衛體。”太極拳強調內外兼修,是為了使人體的物質基礎和外部功能相適應,使陰陽平和、內外平衡,從而達到身體的整體強壯。就此說的“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從演練上說,太極拳講究“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形神兼備、虛實變換、陰陽相濟、天人合一”,“練武修德、體用一如”。這是一種真正身心相應、內外兼修的“全身運動。”它不但有整體性的身體鍛煉,訓練肌肉筋骨系統和內臟系統,而且還有整體的心理鍛煉,訓練神經系統、體液系統和經絡系統等。其功夫境界不但包含技巧、內功、應變,而且還包含智慧、道德、個性,由此跟當代所提倡的“生理適應、心理適應、社會適應”這三大適應的現代立體健康概念相通暗合。
關于習練太極拳對青少年的影響,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說,在內表現為經絡氣血暢通、全身得養;在外表現為在內養的基礎上人的形體、身體素質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通過長期習練太極拳,對青少年的思維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使人的思維靈活、敏銳、簡潔、深刻、開放;其思維活動有廣大的自由空間,使創造力得以發揮、智慧得以展現、潛能得以開發;能夠以聯系的、辯證的、轉化的觀念看待事物的發展,懂得“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尊道貴德”、“謙下貴柔”、“上善若水”、“以柔克剛”、“物極必反”、“禍福相依”等的道理;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懂得變通,不至于走極端、鉆牛角尖;貴生、民胞物與的思維,使人懷有一顆平等的、感恩的心;在知行合一中踐履武德、武禮、體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真情;在知情合一中體
會道德美及意境美。這些皆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使孩子成為身心俱健、文武兼備、剛健有為的人,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又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能促進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與發展。
太極拳不僅有其獨特的“內涵”,還有其獨特的“外表”。太極拳不僅是一門拳術,還是一門藝術。有人說,“太極拳是立體的畫,是流動的詩,是無聲的音樂,是優美的舞蹈。”太極拳盤拳走架動靜相兼,輕搖之如垂柳裊裊,徐行之若行云悠悠,真是儀態萬千,典雅優美,和諧自然,飄逸凝煉,有人不知而己獨知之妙。正如總理所說,是一種美的享受。故大家稱太極拳為“文拳”、“哲拳”和“享受拳”。
太極拳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公眾和外國朋友所青睞和享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拳打臥牛之地”和簡便易行,不受時間、地點、服裝、場地、年齡和性別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練習,可以整套練,也可以單式練,而且都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對于青少年來說,當學習感到疲勞時,耍上幾趟太極拳,頓時會感到神清氣爽,倦意全消,精力恢復,學習效率會倍增。
古人云:“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最后,愿每個孩子都擁有強健的體魄,高尚的品德,幸福的人生!